止蝕及禀賦效應

article-5a138402ed33c-1

止蝕及禀賦效應

查德·塞勒教的圖片搜尋結果2018年很多專業或者散戶都在股市上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在香港你經常會在股場上聽到幾句說話,特別是「如果我在XX元沽出了某股票就好了」。或者很多今年在股市市場損失了錢的投資者,可能希望有時光機回到上年17年10月聽筆者所講平倉等等。近日筆者在咖啡店聽到一群自稱是某君的粉絲,因相信某君的分析而沒有將已經損失了很多的熊證或做淡的衍生工具平倉。但是為何專業或者散戶在很多時間,都不願止蝕呢? 或者可能跟禀賦效應有關。

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1980年首次提出禀賦效應。禀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麽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泰勒教授另一個問題給芝加哥大學MBA學生提出下面兩個假定的問題,在當時這是兩個非常現實並且容易想像的問題

問題1  1998年,喬丹和公牛隊要進行NBA總冠軍决賽。你特別想看這場比賽。此時比賽門票已售完,幷且你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永遠沒有機會再看喬丹的比賽了。你知道到某人有票可能會出售。你願意爲這張票所付出的最高價是多少?

問題2  1998年,喬丹和公牛隊要進行NBA總冠軍决賽。你有一張票而且非常想看這場比賽。比賽門票已售完,幷且你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永遠沒有機會再看喬丹的比賽。如果你要賣掉這張票所開出的最低價格是多少?

塞勒的實驗結果是,在問題1中他的學生平均願意付330美元,而在問題2中他們平均要價1920美元。由此可以看出,買賣價格之間巨大的差距。

禀賦效應的産生不是因爲擁有某一物品的人真的比沒有這一物品的人更覺得這一物品對自己珍貴,而是放棄這一物品給自己心理上帶來的巨大痛苦導致人們不願放弃既有的東西。相對於獲得,人們非常不樂意放弃已經屬於他們的東西。泰勒把這種現象稱爲“禀賦效應”。

對於某只股票,投資者對它的看法可能取决于自己是否持有這只股票。當他們持有某只股票後,特別喜歡尋找論述這只股票上漲理由的內容;看到這只股票上漲的原因描述時兩眼放光,對於不利的消息將會選擇性去接收,及理解,並極不相信。當下跌時間,就不停自我說服自己「不要怕,只是技術調整」,說服自己理由包括是「價值投資,是做好公司股東的股東」等等,最後真的成了長期的股東。對於專業或散戶投資者,輸錢或者可能心作怪。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是輸錢那個人。

在信息爆發的年代,要超越禀賦效應,必須要同意人是不理性,並減少接觸太多的信息。在此講一個佛教故事。有一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求觀音。走進廟中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不停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爲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或者投資最靠得住,是自己建立一套系統,而不是靠專家。

]]>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