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生活圈對投資的啟示
寫於2018年8月5日香港經濟日報集圍智富雜誌嬴在轉勢筆者之前提出過粵港澳大灣區其實是一小時生活圈的代替名詞,但是大灣區對於未來我們樓市,投資或工作有什麼啟示呢?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是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的城市群組成。這並不是新慨念,早有「一小時生活圈」的計劃。根據測算,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可將香港到珠海的交通時間由短至30分鐘以內。而跟據政府的宣傳等等下,預期未來港人或者北上在大灣區工作的機會會更加多。唯如果計劃一旦有成效,未來或者出現幾個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是未來大灣區運行成功之後,假設兩地樓價差異很大,即國內租金或樓價比香港平很多,但交通能控制在一小時之內,或者會很多港人出現在國內居住但在香港工作。這個好比當初元朗屯門交通不便,因交通配套改善而吸引搬入元朗屯門;澳門亦因樓價太貴而搬往橫琴。珠三角都會成形之後,內地一小時生活圈內的樓房會否成為香港樓市最大的供應量。
第二點是未來什麼地方才是市區,先不要討論香港會否邊緣化。唯到時到底什麼地方才是市區?或者香港的定義是工商區如九龍及港島,或者是近工作的地方為市區。唯如果未來深圳為主要核心區域,那麼今天的市區或中心區還是未來的市區或中心區嗎?
對於一般的市民來說或者不是要問的問題是否到大灣區置業去炒樓。反而是如果你身邊有年青的一代或者你只是到中年,未來事業如何規劃呢?因為未來亦會在大灣區等有成效後出現一個另外一個問題是兩假設工資水平相約,加上交通便利後。或者會令到更多後勤或文書的工作工序轉移到國內。目前不少香港教育學校已到國內開辦不同的文憑,大學或碩士課程。目前或者是時間規劃一下,肯定的是可能未來兩地工作的可能性愈來愈多,唯目前不論工作文化等各方面上也有不少差異,所以或者目前最好的部署是在大灣區建立人事關係及了解工作文化。
至於樓市方面,有人曾經說過人生就像「康德拉季耶夫長波」一樣,一個經濟周期只有短短50-60年。並分開幾個階段波動上落循環。孔子曾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而我小龍演繹是三十歲基本已經為自己的事業人生大方向定型,四十歲而且不再迷惑(因為都行左一半),五十歲基本上成敗已經知道。六十歲而經退休或老年,唯有耳順。但是你回想一下,其實人生或者以過去30年為例,只要你避開1997年,2003年及2008年。但在1998年,2004年或者2009年投資那你今天也會很富有。也再次一級,如果你可以在1997年,2003年及2008年受輕傷,每一次危機後都可以保存得到實力。那你今天也可能生活不錯。但其實要做到不難,唯「低買高賣」四個字。但非常肯定的是目前樓市或股市都在過去十年高位。
筆者在本欄多次提出加息不會令到樓市下跌,唯香港每一次樓市下跌都是失業潮帶動。而香港最多人工作的行業就是「貿易及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