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18年4月21日香港經濟日報集圍智富雜誌嬴在轉勢
港匯持續疲弱,港元兌美元再觸及7.85的弱方兌換保證, 自上周四首次觸發聯匯制度弱方兌換保證後, 金管局在外匯市場已作13次交易,買入510億港元。 過去十年銀行水浸,原因是美國量化寬鬆後流入最高約4200億, 但今天只餘下約1600億水平, 這太約是跟QE2及QE3開展前後的相約水平。
讀者留意是港匯跟使金管局出手多次,至今仍未能遏止港匯的弱勢。 那到底是誰在沽港匯呢?相信不是一般的散戶去做套息吧。 一旦香港加息,留意即使代表「銀行水浸」, 即銀行體系結餘大幅減少。 亦表示過去量化寬鬆流入香港並停泊在銀行體系結餘已經「 打回原型」。那表示銀行成本大增, 及香港加息周期展開和會加速去貼近美息。 但這是否表示加息後錢會流回來,筆者對於這是否定的。 但如果是真的,那過去利用Hibor定價的槓桿合約或令到股市, 債券及基金市場有一個急速回套。如部份基金, 保險及債券槓桿合約是利用Hibor作定價但沒有封頂條款。 環球槓桿已經「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由於低息,美國公司低息發債去做無錢賺既生意, 不停回購去做到「非理性的繁榮」,S&P500 margin debt累創新高, 債券,保險及基金等輕易獲得槓桿。 即使散戶非專業投資者都用槓桿放大自己的回報。 當全球中央銀行去槓桿,散戶卻加大槓桿。
過去銀行因銀行水浸能夠容易通過銀行折借獲得便宜資金去放貸, 而不是傳統的銀行存款。(這筆者印象中金管局曾出過提示) 而今天無可否認Hibor或最優惠利率預期是上升, 一旦速度太快,銀行或融資成本上升而「收水」。 同時貿易戰亦令到中小企等壞帳增加,令到銀行取態加緊。 對上一次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大幅減少為2015年的年尾, 兩至三個月後2016年初即發生了溶斷事件,令到中港股市大跌。 所以本欄一直在上年指出留意港匯的走勢。
近日貿易戰已來始白熱化,昨日美國商務部宣布, 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訊設備廠商中興出售零件,禁售令為期 7 年,給予了中興的致命一擊,令其手機不能採用Qualcomm 的手機處理器及Android 系統等。但中美之間貿易戰,貨幣戰受傷的不單是中美, 而是整個亞太地區的供應鏈,包括日本,南韓及台灣。 同時香港也冷凍交間,成為兩強對決的受害者。 筆者曾經說過香港樓市跌的原因其中一個是失業潮, 所以要密切留意貿易戰的發展。因為香港四大行業中, 貿易仍然最大及最多就業人口。 筆者亦指出貨幣戰及貿易戰很快就會雙管齊下。 股市筆者在4月是向上向下兩邊殺,而真正的波動及好戲快上演。 2015年示範過下跌8000點只要2個月, 樓市下跌一半1997年示範過用了不足半年時間。 回調至20000點/1800點/14000點只是打回原型姐, 何奇之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