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提早加息】縮表,長期停滯及最後一口槓桿

縮表

美國提早加息或者縮表有什麼影響,或者可以從長期停滯及過去美國縮表的歷史去看

本欄連續幾期及今期仍用此句開頭:「而小龍仍留下兩個預測(1)七年之內有全新金融模式或貨幣,及(2)美國會用財政政策去慢慢取代QE。而這兩項分析,對現的機會愈來愈大。」,美國議息之後市場開始轉風向擔心加息及縮表,而本欄先天下憂而憂,再講一下後QE時代。

縮表

在美國聯儲局的歷史中不計2017年那一次,已經嘗試過六次縮表,時間分別為1921-1922、1928-1930、1937、1941、1948-1950以及2000年。但其中有5次都以經濟衰退而告終。

而一次比美二次世界大戰的量寬,以GDP的規模而美國聯儲局總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自從創立以來的歷史高點(35%),遠超二戰時期的高峰(22.7%)。同時通脹已經歸來,經濟滑向滯脹的可能性加大。或者最少是令到一些製造業的利潤因原材料上漲而令到經濟困難。

而美國聯儲局隔夜逆回購(O/N RR)操作量持續上升,而不是更進取的投資。可想而知或者大家可以認為現在寧願零息,都總比做什何投資好。

美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Hansen在1939年提出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目的是研究大蕭條後經濟如何復蘇時首次提出,是指經濟復蘇乏力並出現持續性失業的狀態。這Hansen認為“長期停滯”是長期的歷史性趨勢,其核心觀點是除非技術進步上升,否則人口增長放緩將導致投資下降,包括利率在內的價格體系將逐步推動經濟達到一個沒有淨投資的水準。但之後美國戰後人口增速放緩並未發生,經濟也迎來較高增長,“長期停滯”沒有得發生因此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但是當年亦因為二戰大量製造軍備及其後歐洲的重建計劃才使整個經濟走出大蕭條困境。同時美國對上一次在二戰後的縮表,二戰及歐洲大重建亦當於一劑“強心針”。但是這一次呢? 或者這一次跟對上一次的背景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化、人口結構、貨幣政策框架、及地緣政治都有不同。現在歐美聯合做一個新大基建計劃,如同二戰一樣的大重建,借此而縮表。

可是很多人在看及分析今個月的聯儲局議息結果,而不是預測未來。之前有人講聯儲局既議息講2023才會加一次,之後今日講加兩次,誰知下一次會否是講加三次,最下一次會馬上加息呢? 正如筆者記得幾年前大家耶倫剛上場時,大家爭論她是鷹定鴒,有人說因為他老師的背景所以她是比較傾向那一派;而小龍當年讀書係為左交功課,及經濟學科老師亦不是江恩派及周期派。但是不論聯儲局議息如何解讀,一個共識是討論緊何時減少買債及加息。那減少買債即某種意義是去槓桿,但是在香港更多人討論是如何加槓桿,更以「最後一口槓桿」的分析為恥。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