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人提出削減公務員人工。因為此話題比較侯敏感,所以撇開這個具體議題不談。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經濟下行期間政府不應減開支,相反應該加大開支。在經濟下行期間削減政府開支往往會加劇經濟衰退。這一觀點不僅有理論支撐,更有豐富的歷史經驗佐證。
回顧1929年經濟大蕭條,美國政府最初採取緊縮政策,結果導致經濟進一步惡化。直到羅斯福新政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大規模增加政府開支,才成功扭轉了經濟頹勢。這段歷史經驗印證了凱恩斯的理論:在市場需求不足時,政府應該擔當「最後的買家」角色,通過擴大開支來刺激經濟。
以當前情況為例,任何形式的政府開支削減都會通過多重管道影響經濟。首先,政府開支本身就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著名的國民收入恆等式:GDP = C(消費)+ I(投資)+ G(政府開支)+ NX(淨出口),政府開支的減少會直接導致GDP下降。更重要的是,這種下降會通過乘數效應在經濟體系中產生放大效果。
凱恩斯學派特別強調這種乘數效應的重要性。當政府減少開支,直接影響的群體(如公務員或政府項目的承包商)會減少他們的消費支出。這些消費的減少又會影響到零售商、服務提供者的收入,導致他們也減少支出,形成一個向下的經濟螺旋。後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更進一步指出,這種緊縮政策往往會導致比預期更嚴重的經濟收縮。
現代貨幣理論(MMT)的支持者則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洞見。他們認為,在經濟低迷期,政府不應過分擔心赤字問題,而應該著眼於如何通過財政政策來維持就業和經濟增長。實際上,當私人部門去槓桿化時,政府部門的支出對於維持經濟活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反對政府開支的人常常引用新古典學派的觀點,認為市場機制能夠自行調節經濟。然而,即使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也承認,在特定情況下,政府確實需要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關鍵是要把握好力度和時機。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開支的削減往往會影響市場信心。當政府宣布緊縮政策時,企業和消費者往往會解讀為經濟前景不佳的信號,從而減少投資和消費,這進一步加劇了經濟下行壓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就特別強調了這種市場預期的重要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政府永遠不能優化支出結構。但在經濟低迷時期,首要任務是確保總需求不會進一步萎縮。正如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所說:「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如何運用稀缺資源的科學。」在經濟低迷時期,政府的積極作用恰恰在於充分調動和利用這些資源,為經濟復甦創造條件。
面對當前的經濟挑戰,政府不應被短期的財政壓力所束縛。相反,應該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為未來的增長奠定基礎。這不僅是經濟理論的要求,更是現實形勢的呼喚。畢竟,一個健康的經濟體系,需要政府與市場力量的良性互動,而不是在經濟困難時期選擇躺平。在經濟學的長河中,我們已經看到太多因為不當的緊縮政策而加劇經濟衰退的案例。不過我相信香港政府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及經驗處理未來遇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