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時代的宏大敘事中,我們正站在歷史的分水嶺上,見證著全球經濟格局的風雲變幻。當下,全球經濟已步入關鍵轉折點,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從經濟週期的微妙波動,到國際政治格局的悄然重塑;從金融市場的潮起潮落,到地緣政治的風雲詭譎,這一系列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我們的樓市。
經濟週期:歷史的雙重變奏曲
Table of Contents
經濟週期的神秘舞步
經濟的運行,宛如一場神秘而宏大的交響樂,而經濟週期便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旋律。著名投資家 Ray Dalio 以其深邃的洞察力,通過對 500 年經濟歷史的潛心研究,為我們揭示了經濟週期那複雜而又迷人的雙重疊加特徵。在這一理論中,短週期如同靈動的快板,大約每 10 至 20 年奏響一次,主要反映著經濟金融領域的短期波動。它敏銳地捕捉著市場的情緒變化,以及經濟政策調整所帶來的即時影響。而長週期則似深沉的慢板,跨度長達 50 至 100 年,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結構變革,是一場關乎國家乃至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漫長變奏。
這一理論與康得拉季耶夫的長波理論不謀而合。康得拉季耶夫,這位前蘇聯經濟學家,早在 1925 年就提出了旨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中歷時 50 – 60 年週期性波動的長波理論。他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分析,發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長時段的繁榮與蕭條交替,這些長波的產生與資本積累、技術創新等密切相關 。他們的理論都強調了技術創新、社會變革和市場發展在經濟週期中的核心作用。技術創新如同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社會變革則改變著經濟的運行規則和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發展則是經濟週期波動的直接表現,供需關係的變化、價格的起伏,都在這個舞臺上不斷上演。
週期中的繁榮與動盪
在經濟週期的漫長旅程中,繁榮期宛如一段歡快的樂章,社會財富如春日繁花般快速積累。企業蓬勃發展,投資不斷增加,就業機會充足,人們的生活水準穩步提高,各階層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裡和諧共生。然而,當週期悄然進入動盪期,就像樂章中突然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利益分配的矛盾開始激化。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企業盈利減少,就業壓力增大,社會資源變得相對稀缺,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逐漸浮出水面,往往導致社會衝突加劇。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者,反復證明著經濟週期對社會經濟的深刻影響。當債務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實體經濟增速時,就如同在經濟的天平上放置了過重的砝碼,金融危機會如同暴風雨般接踵而至。1929 – 1933 年那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大危機,便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在危機爆發前,美國經濟表面上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股票市場持續攀升,人們沉浸在財富增長的喜悅之中。然而,繁榮的背後卻是債務的不斷累積和實體經濟的逐漸空心化。1929 年 10 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引發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準急劇下降。這場危機不僅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還迅速波及到其他國家,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
二戰後國際秩序:從穩定到變革
舊秩序的輝煌構建
二戰後,為重建全球經濟秩序,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為全球經濟提供了穩定器,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應運而生,1947年關貿總協定的簽署更是完善了這一體系。
秩序的鬆動與變革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逐漸顯現。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標誌著該體系的崩潰。進入21世紀,全球化浪潮深化各國經濟相互依存,2008年金融危機則暴露了國際經濟秩序的諸多漏洞。近年來,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更是對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帶來巨大衝擊。
香港樓市的深度變革
香港房地產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化。經過18年的上升週期後,市場開始出現明顯調整信號,頻繁出現大額蝕讓成交。更深層的變化來自區域一體化發展,特別是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一小時生活圈”的形成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居住選擇,進而影響傳統房地產市場的供需格局。
這種變化與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新界區域開發帶來的市場變革相似。當時,交通基建的改善使元朗、屯門等地區逐漸成為香港人的居住選擇。現在,隨著大灣區交通網絡的完善,內地一小時生活圈內的房產可能成為香港樓市的重要替代供應。
世界在變革,我們不能以過去的思維去想未來,因為此熊不是彼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