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6月貨幣政策會議後公布的前瞻指引,顯示2022年年底前不會調整利率,量化寬鬆規模達到每月1,200億美元。在可預見的將來,貨幣寬鬆的狀態難以出現根本變化。雖然決策者的本意是寄望寬鬆環境刺激經濟復甦,但結果恐怕適得其反。我們由威瑪共和國惡性通貨膨脹去看量化寬鬆後果及無限QE影響。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之後在1918年至1933年成立威瑪共和國。但在1923年開始德國通貨膨脹及物價飛漲,威瑪共和國惡性通貨膨脹我們今日再來借古鑑今。我們由威瑪共和國惡性通貨膨脹去看量化寬鬆後果及無限QE影響。
在一次大戰戰爭期間,由於戰爭的需求,所以在1914年-1918年流通貨幣總量增加了5 倍,但由於當時戰爭經濟的情況下,物價由官方控制並實行食品和生活日用品配給制。所以問題並不明顯。
但是一次大戰之後,又遇上了西班牙大流感。同時德國戰敗,更簽署了《凡爾賽條約》,需向盟國賠償 1320 億馬克的巨額罰款。為了償清債務,德國為了賠款放棄了金本位。同時德國政府開始不停地印鈔票來買外匯,鈔票的價值愈來愈低,通貨膨脹的情況更失去控制。
1923 年貨幣發行量高達4965850000000億馬克的天文數字, 而工業生產指數則下降為46.9。在一次大戰的時間前,4.2 馬克可以兌 1 美元。之後在1922 年初,每美元兌 320 馬克;到了1922年下半年每美元可兌 7400 馬克。其後每美元更可兌 4.2 兆馬克。在1922年間,最高的貨幣面值是五萬馬克幣;而在1923年間,最高的貨幣面值就是一百兆馬克幣。在最嚴重的時候,八百億馬克幣只與一美金等值。
主婦以鈔票來生火
面對失控的超級通脹,德國人不再以鈔票來購物,轉而以物易物。當時,真正有價值的有形資產就只有鑽石、黃金等等。
其後德國政府發行新貨幣,代替舊版馬克,匯率為一個新貨幣單位等於一萬億舊馬克。同時政府控制貨幣發行量。此外經過與一戰戰勝國的協商,德國的戰爭賠款得到削減。但這也無補於事,原因是到了1929年大蕭條,也影響了歐洲,也影響了德國。之後德國走上了極端。
現在無疑地通脹或滯脹的威脅確實被低估了,但投資人可以用一句安慰自己「this time is different」,及「印銀紙咪搞掂」。如果係禁簡單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