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小龍訪問中提及2023-2024年將會QE完結的時間,當時很多人仍然認為美國不敢大加息。而我們指美國將會加息,收水及縮表齊發。今天美國或者加快加息及縮表,那麼小龍又有什麼看法。
本月很多人的注意放在美國加息幅度,但不明白其實縮表才是最大影響資金成本的因素之一。美國聯儲局本周將加速縮減資產負債表,9 月起每月縮表規模將提高一倍到 950 億美元,象徵量化緊縮進入「全速」前進的階段,代表 Fed 終於即將拋售三年前開始買進的證券。9月起將每月減持600億美元公債部位、350 億美元抵押擔保證券 (MBS) 部位。聯儲局從 6 月開始縮減近 9 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正逐步提高速度,最終每年將縮減 1.1 兆美元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乘數效應,簡單來說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貨幣總量,無論是流通在社會大眾手中貨幣,或是留在銀行體系作為準備金的通貨,均稱之為準備貨幣,而商業銀行可以根據準備貨幣,創造出倍數的貨幣供給,其中準備貨幣和貨幣供給之間的倍數關係,被稱為貨幣乘數。一個最簡單的概念,是假設甲客戶將10000元現金存入A銀行,A銀行接受了這10000元現金後,需保留20%的法定準備率,所以除2000元作為準備金外,其餘的8000元可以用於發放貸款或投資;所以乙客戶從A銀行取得8000元貸款後存入B銀行,以便進行金融投資,則B銀行的活期存款增加了8000元。同樣,B銀行除保留1600元(20%)的準備金外,其餘的6400元也可用於發放貸款或投資,而這一個貸款可能是買了資產(例如樓房,股票,保險,做生意)。以此類推,直到原始存款額10000元全部用完為止。那麼美國如果最終收水約1.1兆美元,那麼在銀行及整個金融體系中不見的錢將是以倍計。
那麼小龍問的問題是錢在那裡不見了?
而股市方面,我們不難發現恒指與港元同業折息(HIBOR)走向有逆向關係。第一,HIBOR上升之時,往往是恒指下跌之時;相反,HIBOR下跌之時,恒指通常上升。例如2018年HIBOR急升,恒指開始大跌直至2020年美國無限QE之後,令HIBOR才止跌回升。本月一個港元同業折息(HIBOR)由約1.8%大升至約2.5%。那麼如果上述的分析成立,那麼恆指的壓力如何不大?
而小龍曾經講過,世界或者突發一些事情,令到經濟突然急速轉差。不過不緊要,因為如小龍之前所講,最終專家都係冠上「黑天鵝」去合理化這個危機;而很多人都會做這一套災難片的配角。坦白講,依家市場轉曬風向講加息樓市跌,未來股市跌的意義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