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最近美股的劇烈下跌,以及貿易摩擦邁入第七週年的話題。眾所周知,美股最近跌得讓人懷疑人生,我在網路上看到不少貼文說利潤大幅縮水。小龍,你還記得我們之前在網聚裡一直看淡美股嗎?當時我們都選擇做空,我自己也小幅做空了一些美股,現在暫時有點利潤。不過,這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我想重點談談貿易摩擦的第七週年,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啟示,那麼2025年美股及2025年港股如何?
Table of Contents
貿易摩擦七週年的巧合與回顧
貿易摩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8年,當時美國開始對全球多地發起貿易限制措施。最近,特朗普在2025年2月27日簽署了一項法案,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實施新一輪關稅。有趣的是,回顧2018年,美國也在同樣的日期——2月27日——對中國鋁箔產品加徵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並在3月1日對鋼鐵和鋁實施關稅。為什麼兩次重大貿易措施都選在2月27日宣布?這不禁讓人思考,是否有一個七年週期的規律在背後運作。
於是,我回溯了过去一百年的歷史,統計每隔七年發生的事件。結果發現,在14個這樣的年份中,有8年股市下跌,6年上升。下跌的年份包括2011年的歐債危機、2018年的貿易戰震盪,以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香港股市大跌。1987年更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災”。不過,2004年卻是個例外,美股和港股都沒跌。這讓我好奇:七年週期是否真的有預測意義?今年2025年,會不會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
七年週期的兩大啟示
從歷史數據看,七年週期可能帶來兩個意味。第一,未來一年,我們可能像2018年那樣,面臨美國通過關稅等手段壓制其他經濟體的情況。這些措施可能迫使不同地區達成某些貿易條款,這是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的。第二,經濟和市場可能出現震盪。2018年,股市和樓市都經歷了波動,而如今美股估值已達歷史高位,無疑存在泡沫。巴菲特最近也警告說,如果“財政愚蠢”盛行,價值將蒸發。這與我過去幾年常說的觀點不謀而合:世界將在七年內迎來重大變革,甚至可能出現全新的金融模式。
美股泡沫與經濟隱憂
目前,美股確實處於歷史最高點,但這種高位並非無憂。亞特蘭大儲備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實質GDP預計為-2.8%,創下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時,大公司裁員潮不斷,特朗普上台後的舉措也可能推高失業率。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通過加徵關稅壓制他國的策略並非沒有代價。這些關稅可能部分轉嫁給消費者,推高物價,進而引發通脹壓力。摩根大通的模型顯示,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已從去年11月的17%升至31%,華爾街的擔憂正在加劇。
美國經濟正面臨多重挑戰:通脹加劇、負債比率攀升、利息支出高企。巴菲特在2月底的股東信中直言,美國正走向“財政愚蠢”的邊緣。他警告說,固定息票債券無法阻止貨幣失控,這正是我們擔心的“明斯基時刻”——借債到極限後無人再願借錢的崩潰點。
特朗普的策略與金融變革
特朗普近期宣布將比特幣納入美國戰略儲備,這是否在為貨幣改革鋪路?有人認為,他可能不在乎短期股市走勢,因為他的四年任期無人能撼動。他曾說:“這與市場無關,我甚至不理會股市,因為美國長遠而言將因當下的事情變得強大。”這讓我想起歷史上的例子:2000年科網泡沫在克林頓任期內膨脹,交棒給布希後爆破;2021年拜登上台後股市飆升,如今特朗普接手的道瓊斯指數已達4萬點,納指2萬點。他是否也接下了一個“火棒”,即將面對泡沫破裂?
從技術面看,標普500指數已觸及線性回歸通道的上限,統計學上97%的概率顯示它將回落,只有3%的黑天鵝事件能讓它繼續上升。納指和標普500的調整壓力顯而易見。
港股與投資建議
與此同時,港股近期漲勢凌厲,但外圍股市卻在回吐。結合貿易摩擦七週年的陰霾和歷史週期,我認為港股可能隨時見頂,一旦見頂,可能迎來較大震盪。投資上,我建議大家謹慎行事,保持穩健。我開發了一個指標,基於節氣與市場走勢的關聯,比如立春見底、雨水停漲等,目前考慮開放給參加網聚的半年票或年票朋友使用,幫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時機。
結語
總結來說,2025年可能是關鍵一年。美股泡沫、貿易摩擦、經濟衰退風險交織,可能引發市場震盪。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特朗普的政策及其對全球化的影響,甚至是世界秩序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