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水基金Ray Dalio –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秩序將變

104866911-GettyImages-849891036-1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秩序將變
Billionaire Ray Dalio says coronavirus is the start of a 'new future'
Chapter1: The Big Picture in a Tiny Nutshell 見微知著
最近,瑞.達利歐在自己的領英主頁更新了新作《The changing world order》(秩序將變)的第一、二章和附錄。
第一章《The Big Picture in a Tiny Nutshell》(見微知著),主要是理解歷史大周期、驅動因素和我們當下的位置,裡面有很多有意思觀點,讀完頗有波瀾壯闊的感覺。
 

一、生產力不斷提升,推動人類進化,人均GDP產出值已持續增長500年。

圖1:全球人均GDP產出值

從圖上看,人均生產力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500到1800年,人均生產力增長但是很緩慢。1800年後快速暴漲。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經濟模式過渡到工業經濟模式:

  • 農業經濟模式:統治階層擁有土地,成為其財富和權力的基礎。
  • 工業經濟: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與政府共同維護權力體系和財富分配。

教育、創新、資本主義共同作用:受過教育的人通過創新,把想法轉化成生產力。然後資本主義和政府體系共同作用下,分配資源和利潤獎勵人們。
繁榮、蕭條、戰爭不斷發生往復,但是不影響個體生產力上升的大趨勢。大蕭條、一二戰這種刷新歷史記錄的大事件,也只是產生了微小影響。當然,這些事件對於個體則是稱得上是劇變,畢竟我們的生命短暫又渺小。
看起來,兩次斜率改變分別發生在1800年之後和1950年之後。在對應的時間節點發生了很多事,比如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東方財富轉移,比如二三次工業革命。不過2000年之後,看起來增長速率開始放緩了,遲遲等不來新工業革命或技術突破,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二、大國興衰週期往復,而我們可能正處於一個長周期的末尾。

達里奧和團隊擬合了八個指標來估算各國財富和權力的相對地位。從建模結果上看,非常貼近歷史(比如中國的曲線基本和王朝的興衰重合),證實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周期往復的存在。
其中重點觀察四個國家,分別是歷史上三個主要儲備貨幣國:荷蘭(17世紀)、英國(18世紀)、美國(19-20世紀),和中國(沒有產生儲備貨幣,但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世界no.1)。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在歷史上有影響力的帝國/國家。
下面兩張圖分別是公元600年至今,和1500年至今,各國財富和權力相對地位(通過八個指標擬合估算)。這兩張圖都很有意思,首先是公元600年到現在

圖2:公元600年至今,世界主要國家相對地位的粗略估計

自打公元618年唐朝立國,中國在這一千多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世界第一
所有帝國都會經歷上升期、巔峰期、衰敗期但其他國家大多是單波峰,達到頂峰一次後就消沉了,比如特別短暫的蒙古,近代的荷蘭、大英(單波峰但綿延時間特別長)。只有中國是多波峰,不管下降到多低,之後都能重回巔峰。
唐、宋、明在王朝和平繁榮期都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雖然明朝(1368-1644)時還是no.1,但是西方各國已經開始進入增長期,相對的優勢已經沒那麼大了。明末時,荷蘭、英國相繼步入巔峰,到了大清就非常拉胯了。再到民國更是刷新了歷史下限,但再往後,我們又又又漲回來了,而且勢頭很猛
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要講“實現偉大復興”。
這張圖則更聚焦到1500年至今,並標註了主要戰爭(灰色條),可以看戰爭對各國的影響:

圖3:1500年至今,世界主要國家相對地位的粗略估計

明朝1644年滅亡,但是從圖上看,1550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還記得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英文版書名嗎?《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年沒什麼大事”。衰落是從一片歌舞昇平和欣欣向榮中開始的。所有人都期待過上更好的日子,但是系統的風險已經開始累積。
對大清來說,1840年的戰爭也更像是衰落的結果,而不是衰落的起因。隨著荷蘭模式和升級版荷蘭模式的英國模式先後取得霸權,清政府從來都沒能重現過往中國歷史的輝煌。維持近千年霸權的傳統中國帝國模式失效了。
世界霸權不兼容。一個崛起必將伴隨一個衰落。大明衰落了,荷蘭崛起了。荷蘭衰落了,英國崛起了。英國衰落了,美帝崛起了;然後呢……
美帝就像外校轉來的學霸,從建國開始就一路高歌猛進,在二戰間和二戰後成為了超級大國。而且是歷史上從沒出現過的超級強國。不過也一樣難免衰退。1950年之後,俄羅斯(蘇聯)、日本分別出現波峰,相繼崛起、相繼被撲滅,但其實也消耗了美帝的競爭力。然後就是中國,反正單從這個模型看,我們再想悶聲發大財是悶不住了。
也許我們踩著美帝走向復興、也許也只是像蘇、日一樣成為另一個稍大的波峰,但無論哪種走向,我們的“線”和美帝的“線”都不會是正相關。

三、測定財富和權力的關鍵指標,始於教育、終於儲備貨幣

上面圖2、3測定的每個國家的財富和權力指數,是由8個指標擬合計算出的,分別是:1)教育,2)創新和科技,3)競爭力,4)軍事實力, 5)世界貿易份額,6)經濟產出,7)金融中心,8)儲備貨幣
下圖是這些指標在不同時期的相對重要度(level relative to peak)

圖4:各因素在興衰交替週期中的比重

整體來講,一個大循環裡,可以分為3個階段:
1)上升階段,獲得競爭優勢
2)鼎盛階段,享受上升帶來的紅利,保持實力,但埋下潰敗的種子
3)下降階段,所有優勢都往下走,難以力挽狂瀾
指標之間相互關聯,優缺點互相強化。
可以看到最前置的周期是教育、最後置的周期是儲備貨幣。最開始教育的重要性最高,因為良好的教育能為大部分領域帶來優勢,孵化出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在巔峰時,即使競爭力、創新力下降,貿易、經濟產出、金融中心能都繼續提升。而軍事力量、金融中心、貿易,則為儲備貨幣產生掃平障礙。儲備貨幣國能獲得巨大優勢(創造信貸和債務),即使各項優勢都在下降,也能通過調控、刺激延緩系統崩潰,直到最後。
上升階段如何出現?

  • 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做出正確決策,比如建立良好的教育體系和人才篩選體系;通過教育體係不但傳授知識,也傳遞堅強的品格、道德;從而建立低腐敗、遵紀守規的環境;人們可以團結一致,互相配合,建立良好的資源分配系統接受先進的思想和知識
  • 這讓他們可以獲得全球競爭力強勁收入增長,可以改善基建、增強研發、進一步完善教育系統,帶來更高生產率。生產率逐步提高則帶來新技術
  • 新技術讓國家更有競爭力,並在世界貿易中佔據優勢
  • 更多收入,也帶來更強軍隊,保護貿易路線、震懾反對者。發展出吸引資本和分配資金的金融中心。不斷發展的經濟體全球擴張,產生強大的股票、貨幣和信貸市場
  • 強勢國家的貨幣自然成為世界通用貨幣,成為各國儲備金首選,最終成為世界儲備貨幣。

大國因此崛起,創造相互協調的經濟/政治/軍事體系,擴張和維持
鼎盛階段埋下哪些衰敗的種子?

  • 人們收入增加,僱傭成本就變高。霸權國家競爭力下降。(製造業轉移海外?)
  • 費了半天勁才領先,但被新興競爭者模仿。複製成功需要的時間和資金遠遠少於發明創造成功。導致霸權國競爭力下降。(山寨逼死原創、數量堆死質量?)
  • 人們富了就容易飄了。不再努力工作,就想享受。對奢侈品和休閒娛樂慾望強烈,而生產力下降。為了填補國人慾望,國家要進一步擴張,走向惡性循環。(消費主義、享樂主義?)
  • 儲備貨幣的“甜蜜陷阱”。一國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就擁有了諸多特權,強大的借錢能力讓他們陷入債務泥潭。借外債短期提振消費能力,但長期來看,是對消費能力的傷害。看起來帝國一片繁榮,實際上財政正在被削弱。
    不斷擴展的驅動力,日漸上升的成本、以及下降的競爭力,帝國要維持地位,只能不斷借貸。甚至可以增加外國貸方的回報,來鞏固其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但實際財務已在轉移。
  • 維護成本終有一天會大於借貸能力
  • 經濟上的不斷成功反而導致了更大的貧富差距。擁有財富和權力資源的人可以不斷滾雪球,而大部分人享受不到紅利,但要共同承擔風險。財富和價值觀差距加大,社會不再團結,趨向分裂。
  • 債務太大,印錢,貨幣貶值
  • 富人感知到風險和敵意,資產轉移。導致該國稅收減少、內需降低、自我內耗。惡性循環。
  • 新興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逐漸完善,具備威脅和挑戰霸權國家的力量。在各種衝突區,就會爆發所謂的XX戰。進一步拉高領先國家的維護成本
  • 再來點天災之類的,那就更雪上加霜了。
  • 領導者可能不具備週期末所需要的能力和經驗。(“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總而言之,圍繞生產率提升,一些週期會出現:
1)國家變強大的建設期:
負債低;貧富差距小、價值觀的政治觀差距小;團結、有效合作、產生繁榮;良好的教育、基建;強力領導;有燈塔國維持世界秩序;
2)潰敗和重組期:
高負債;貧富差距大、價值觀的政治觀差距大;內部分裂;教育失調、基建衰敗;維持領先地位產生的困境;
達利歐說:“These are the prosperous and enjoyable periods. When they are taken to excess, which they always are , the excesses lead to depressing periods of destruction and restructuring. ”
不知道他看沒看過《三國演義》:“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
或者聽沒聽過:“哪有常勝無敵,哪有人兒不去,哪有無終的曲,哪有不散的席…”——屠洪剛

四、驅動國家興衰的17個主要力量與週期

圖5 17個重要因素

這些因素互相影響,造成了帝國興衰,構造了大周期。10-20年的蕭條和戰爭、摧毀舊系統,為新系統讓出空間。40-80年和平繁榮,大家安心賺錢,沒人想/能挑戰主導國。

圖6 儲備貨幣週期(假設示例)

荷蘭讓位給大英,大英讓位給美國時,這些事都發生了:
債務重組和債務危機、內部顛覆與財富轉移、外戰、貨幣崩潰、新秩序。
上一次世界重組是1930-45年。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和重組,導致了以美元為基礎的新全球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一個以美國為世界中心的秩序體系。
現在,已經是75年之後了。

Recommended Articles